可愛・前端・雜記

– 字串小豬

最新文章

CKA (Certified Kubernetes Administrator) 考試一週準備心得

Blog title art

如何一週就通過 CKA 考試?雖然還是希望大家可以有充足時間好好學習並吸收,但如果你也有短時間內必須通過考試的需求,歡迎參考本文!

首先,考過 CKA 證照跟真的是否會用 k8s 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!當初看到報名費 (美金) 從 $395 特價變 $150 腦波弱就噴錢了。如果你也想考的話,請記務必搜尋優惠碼,不要傻傻地噴 $395。當然,最理想的狀況還是公司出錢 😏。

為什麼搞到只有一週可以準備?

繳錢只能算是註冊費,還需要預約考試時間。根據 Candidate Handbook,從註冊到到實際完成考試可以隔 12 個月:

When a candidate registers for an exam they will have 12 months to schedule and take the exam

我是 2020/11 繳費的,實際考試時間是 2021/11。為了不浪費報名費硬著頭皮預約,所以不得已只有一週可以準備。既然只有一週,就必須只鑽研考試才會考的東西!

CKA 是什麼?

簡單來說就是考你會不會用 kubernetes 的一個證照。

除了 CKA 外還有 CKAD (Certified Kubernetes Application Developer) 跟 CKS (Certified Kubernetes Security Specialist)。

難易度的話,根據 Reddit 的討論: CKAD -> CKA -> CKS (必須通過 CKA 才能考)。至於詳細的差別就請自己讀一下官方的 Handbook 了。

CKA 通過的標準也不是很嚴格,只要 66% 以上就過了,而我以 68% 超低空飛過。

(more…)

所教即所學?- Coursera ASU TESOL Week 2

原文:What is taught is what is learned

先說結論,我不同意這個論述。若上課教的東西學生都能學起來的話,那也沒有家長會需要擔心小孩成績差了。

教學分為兩種模式:專注模式 (focused mode) 以及發散模式 (diffuse mode)。又可以譬喻為一個攝影師,專注模式為使用對焦鏡頭,發散模式像是使用廣角鏡頭,鏡頭的使用全權交給攝影師來決定。專注模式指的是頗析句型、文法等細節的部分,而發散模式更注重於語言的應用,例如分享這週末的計畫,模擬在餐廳點餐等。就我以前的經驗來觀察,大部分的課程還是太注重在教而不是學。學又可以分為學習 (learning) 跟習得 (acquisition) 兩種,以語言來說,習得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。能夠融會貫通才能好好地溝通。為了避免太過強調語言裡的細節,在規劃上課大綱時,就要先訂好,把20%的時間拿來做專注模式的教學,80%的時間留給發散模式的練習。或許課堂的內容量會下降,但或許可以更靠近所教即所學。

(more…)

會說英文就可以教英文嗎?- Coursera ASU TESOL Week 1

印象中以前有一個老師提過,英文本身只是一個工具,必須配上了一個專業才能變成對別人有價值的東西,例如:英文教學,英文翻譯,英文口譯,英文談判等。單靠英文本身是無法提供價值的。

課堂上也提出了教學的技巧與內容關係圖並回想起自己以前的經驗,就會很容易得出,真的不是會說英文就可以教好英文。如果只是一昧的唸課文,學生也就是左耳進右耳出。我相信那些在學校教我的老師都非常的了解他們所教的內容,只是在呈現上就真的是各憑本事,也就是教學技巧了。

回想起剛上高三的我,當時已經放棄數學了,每一堂課都已經到了 learner cannot do (i+10) 的等級了。但是小雪老師透過生動的課程以及強迫式的每堂課小考,把內容控制在 i+1 的狀態。開始進步之後自己會獲得一些成就感 (power of competence),而老師生動的演出讓課堂變得有趣 (fun) 許多,看到下一堂是數學課也不再覺得無聊。痛苦的隨堂小考現在看來是一種 scaffolding 的技巧,只是順序可能略有調動。先是在課堂上解類似的題目 (model behavior),然後小考考類似的東西 (independent practice),或許礙於時間有限,要跳個步驟。最後硬是把我從不及格的成績救回及格以上。

與其成為一個被誇「認真」的老師,被說「很會教」才是真正的稱讚吧。這裡我對於「可以教」的定義是要教得好的意思,所以絕對不是會說英文的人就可以教英文的!

(more…)

好想在網路上教英文!- Coursera ASU TESOL Week 0

受疫情的影響,許多人開始嘗試線上學習,身為熱愛線上學語言的我也想來做一個全新的挑戰,來試試看在網路上教英文吧!說說我的背景,就只是英文堪用的普通民眾而已。剛好看到 Coursera 上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的 TESOL 課程,想說就從這邊入門看看吧。透過這系列的流水帳除了督促自己要完課。也順邊在網路上留下一些這堂課的心得。畢竟在搜尋有關這堂課的相關心得時,真的找不到幾篇文。等上完課後(如果這一天有到來的話?)會再發一篇濃縮完整的文章。

(more…)

JavaScript 可愛筆記 #0 – 兩個等於真的有那麼壞嗎?

JS_Cute_0

在 JS 裡比較是否相等時,到底要用兩個等於 == 還是三個等於 === 呢?===== 到底差在哪?為什麼大家總是說盡量不要用 == 呢?

最近剛好被學弟問到相關的問題,雖然知道 == 背後再做什麼,但又覺得 JS spec 上寫得好長好難記,也就勸了學弟不用真的去記。但看完 Kyle Simpson 的解釋後,就默默記起來了。所以只能怪罪自己懶,因此寫下這個筆記。

Kyle Simpson 是著名的 You Don’t Know JS (YDKJS) 的作者。我感受到他費了不少力氣淬煉出讓大家都好消化的解釋。

Kyle 甚至提出應該多多使用 ==,然後用 === 來警告讀這段 code 的人說,「你要注意這裡,因為我搞不清楚等號兩邊的型別(type)是什麼」。

(more…)

Reader Favorites

Recent Posts

Catego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