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愛・前端・雜記

– 字串小豬

最新文章

高智商與語言學習能力 – Coursera ASU TESOL Week 3

原文:People with high IQ’s are good language learners.

我不同意「高智商的人擅長學習語言」的說法。這並不表示高智商的人不擅長學習語言,而是採用正確策略的人才能學好語言。

最近我學習了印尼語,大約六個月後,我能很自然地用印尼語談論一天的經歷。經過學習,我無意間掌握了以下策略:

  1. 不怕丟臉:我盡力用我知道的詞語組成句子,甚至把一個詞念錯,從「例子」講成了印尼語中的「私密部位」。我的老師笑了,我從此記住了正確的發音。
  2. 練習:我每週寫500字印尼語,並在課堂上與老師進行發散模式練習(diffuse mode)
  3. 有選擇性地關注:一開始,我只專注於記住常用詞,而忽略那些偶爾才用到的詞語。

因此,我認為懂得策略的人,而非高智商的人,才能成為好的語言學習者。

(more…)

2023 環保飲料杯購買研究

Free Earth Day, soil photo

過年假期的這兩天,花了不少時間研究環保飲料杯,為了怕自己忘記下次又花很多時間,先記錄一下。我非常討厭防漏的 o’ring (矽膠圈),但目前為止,撇除 o’ring 的環保杯只有兩個選項:

結論:暫時不買,因為只是為了裝星巴克飲料回家喝,可以找個類似下面的杯子。

這個只能裝 400ml (星巴克中杯 12oz. 354ml)

如果真的要買就買 mous + 這個會跳起來的 tritan 吸管

(more…)

CKA (Certified Kubernetes Administrator) 考試一週準備心得

Blog title art

如何一週就通過 CKA 考試?雖然還是希望大家可以有充足時間好好學習並吸收,但如果你也有短時間內必須通過考試的需求,歡迎參考本文!

首先,考過 CKA 證照跟真的是否會用 k8s 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!當初看到報名費 (美金) 從 $395 特價變 $150 腦波弱就噴錢了。如果你也想考的話,請記務必搜尋優惠碼,不要傻傻地噴 $395。當然,最理想的狀況還是公司出錢 😏。

為什麼搞到只有一週可以準備?

繳錢只能算是註冊費,還需要預約考試時間。根據 Candidate Handbook,從註冊到到實際完成考試可以隔 12 個月:

When a candidate registers for an exam they will have 12 months to schedule and take the exam

我是 2020/11 繳費的,實際考試時間是 2021/11。為了不浪費報名費硬著頭皮預約,所以不得已只有一週可以準備。既然只有一週,就必須只鑽研考試才會考的東西!

CKA 是什麼?

簡單來說就是考你會不會用 kubernetes 的一個證照。

除了 CKA 外還有 CKAD (Certified Kubernetes Application Developer) 跟 CKS (Certified Kubernetes Security Specialist)。

難易度的話,根據 Reddit 的討論: CKAD -> CKA -> CKS (必須通過 CKA 才能考)。至於詳細的差別就請自己讀一下官方的 Handbook 了。

CKA 通過的標準也不是很嚴格,只要 66% 以上就過了,而我以 68% 超低空飛過。

(more…)

所教即所學?- Coursera ASU TESOL Week 2

原文:What is taught is what is learned

先說結論,我不同意這個論述。若上課教的東西學生都能學起來的話,那也沒有家長會需要擔心小孩成績差了。

教學分為兩種模式:專注模式 (focused mode) 以及發散模式 (diffuse mode)。又可以譬喻為一個攝影師,專注模式為使用對焦鏡頭,發散模式像是使用廣角鏡頭,鏡頭的使用全權交給攝影師來決定。專注模式指的是頗析句型、文法等細節的部分,而發散模式更注重於語言的應用,例如分享這週末的計畫,模擬在餐廳點餐等。就我以前的經驗來觀察,大部分的課程還是太注重在教而不是學。學又可以分為學習 (learning) 跟習得 (acquisition) 兩種,以語言來說,習得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。能夠融會貫通才能好好地溝通。為了避免太過強調語言裡的細節,在規劃上課大綱時,就要先訂好,把20%的時間拿來做專注模式的教學,80%的時間留給發散模式的練習。或許課堂的內容量會下降,但或許可以更靠近所教即所學。

(more…)

會說英文就可以教英文嗎?- Coursera ASU TESOL Week 1

印象中以前有一個老師提過,英文本身只是一個工具,必須配上了一個專業才能變成對別人有價值的東西,例如:英文教學,英文翻譯,英文口譯,英文談判等。單靠英文本身是無法提供價值的。

課堂上也提出了教學的技巧與內容關係圖並回想起自己以前的經驗,就會很容易得出,真的不是會說英文就可以教好英文。如果只是一昧的唸課文,學生也就是左耳進右耳出。我相信那些在學校教我的老師都非常的了解他們所教的內容,只是在呈現上就真的是各憑本事,也就是教學技巧了。

回想起剛上高三的我,當時已經放棄數學了,每一堂課都已經到了 learner cannot do (i+10) 的等級了。但是小雪老師透過生動的課程以及強迫式的每堂課小考,把內容控制在 i+1 的狀態。開始進步之後自己會獲得一些成就感 (power of competence),而老師生動的演出讓課堂變得有趣 (fun) 許多,看到下一堂是數學課也不再覺得無聊。痛苦的隨堂小考現在看來是一種 scaffolding 的技巧,只是順序可能略有調動。先是在課堂上解類似的題目 (model behavior),然後小考考類似的東西 (independent practice),或許礙於時間有限,要跳個步驟。最後硬是把我從不及格的成績救回及格以上。

與其成為一個被誇「認真」的老師,被說「很會教」才是真正的稱讚吧。這裡我對於「可以教」的定義是要教得好的意思,所以絕對不是會說英文的人就可以教英文的!

(more…)

Reader Favorites

Recent Posts

Categories